当前位置:首页 > 宣教之窗 > 廉政文化

《皖西日报》:孝德好家风 养老不发愁

——金安区孙岗镇推进“扶贫帮扶与家风共建”侧记

【字体: 】 【编辑日期:2017-06-06】 【作者/来源:皖西日报】【阅读: 】



   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,一些与子女分户的高龄或有疾病的老人,由于自身能力弱、产业扶持难、就业无途径,难以稳定脱贫,逐渐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如何破解“儿女住楼房,老人窝居危房”的困境,金安区孙岗镇在脱贫攻坚中,借力家风建设,精准发力,将有儿有女的贫困老人脱贫路径进行“私人定制”,织牢“老有所养”保障网。

    孙岗镇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,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299户。该镇党委书记鲍远亭说:“对一般贫困户,我们采取对症下药,一户一个脱贫计划、一套扶贫措施,通过产业扶贫、搬迁移民、教育助学、大病救助等方法,促其尽快脱贫,低保、五保户由政府政策兜底。而对于有儿女、又失能的贫困老人,他们的脱贫路径则不能按一般贫困户那样对待。”在孙岗镇,65周岁以上贫困老人共1651人,约占贫困总人口的20%。今年年初,镇村在摸排预脱贫以及部分明后年计划脱贫的261户“老人户”中,发现这些“老人户”有的与儿女分户不分家,有的分户也分家。分户不分家“老人户”的子女基本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,分户也分家的“老人户”情况复杂,兄弟推诿扯皮,指望政府兜底。

    中华民族有敬老、爱老传统美德,法律也明文规定了公民履行赡养责任和义务,那么在脱贫问题上,一些年轻人却把赡养老人责任和义务推向社会,推给政府。今年4月,孙岗镇党委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讨论加强农村“孝德”文化建设,解决贫困老人养老问题,经过反复讨论,最终形成决议:在全镇大力开展弘扬孝亲敬老传统教育,充分发挥赡养在扶贫中的作用,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
    决议形成后,镇政府大力营造“人人有孝心、人人尽孝道”舆论环境,在农贸市场、学校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人口密集的场所开展法律法规宣传,悬挂孝德家风标语、横幅;扶贫工作队员、镇包村干部及村两委人员拿着镇政府印制的“怀孝心 践孝行——尊老爱老文明倡议书”,进庄入户发放、讲解;全镇中小学一次次开展孝老爱亲专题教育活动;司法所牵头在全镇范围内宣传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和《婚姻法》中关于赡养老人法律法规。同时在全镇开展以尊老、爱老为主题的“好儿媳”“孙岗好人”评比活动,对优秀家庭进行公示,并颁发“模范家庭”牌铭,鼓励并推动全镇子女积极主动赡养父母。

    55日,镇政府在何大楼村举行扶贫帮扶与家风共建活动启动仪式,该村村民陈从华与股骨头坏死、行动不便的父亲签订了全镇首份赡养协议。紧接着,10户家庭的子女与老人分别在《赡养协议书》上签字。活动现场气氛既凝重又欢快,很多老人表情愉悦,显然,孙岗镇“扶贫帮扶与家风共建”之举,深入老人们的心。

黄小店村82岁贫困老人黄方余,患老年痴呆,老伴去世,生活不能自理。四儿一女相互推诿,都不愿赡养,认为父亲是贫困户,应该由国家兜底。村干部多次沟通无果后,找到党员联帮户姜文樵。姜文樵逐个走访黄方余的子女,并做通他们的工作,签订了赡养协议。四个儿子除按月支付赡养费外,还自愿轮流照顾父亲。

    孙岗镇司法所有一间看似普通的办公室,挂着“孝德调解室”牌子。黄小店村主任孙会敏说,那间办公室作用很大,如果儿女与父母一同走进那间办公室,就意味他对父母有不孝之嫌,出门就有人戳着他脊梁骨说闲话,做儿女的爱面子,哪能承受得了。“通过赡养协议,从法律层面固化、量化老人的赡养收入,打消‘老人户’担心脱贫后无人问事而不愿脱贫的思想顾虑,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。”该镇镇长杨君说。

    据了解,截至5月底,孙岗镇261户“老人户”,已有216户与其子女在镇司法工作人员的见证下,签订了赡养协议,子女共同负担父母每人每月至少300元赡养费,剩余45户因子女外出不在家,口头同意签订协议。下一步,该镇将对全镇所有“老人户”全面铺开扶贫帮扶和家风共建工作,实现全部签约的目标。(本报记者 刘扬